-
技术文章
有载分接开关在线滤油机
发布时间:2024-11-23 11:06:10 来源: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阅读量:一路劈波向南!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于11月1日出征,奔赴南极。本次考察将历时近7个月,预计于2025年5月返回国内。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
本次考察任务将继续由三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永盛”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北京时间6日8时50分,科考船航行的附近海域晴空万里。随着船载导航系统内的纬度数字跨过0度,从北纬变为南纬,“雪龙2”号在雄浑悠长的汽笛声中穿越赤道,离开北半球。
北京时间19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开始穿越“咆哮”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纬约㊣40度至60度之间,是“雪龙兄弟”奔赴南极的✅必经之路。受频繁的气旋活动影响,这里终年盛行6至7级的西向风和4至5米高的涌浪,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所以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雪龙2”号随船气象保障员㊣㊣徐㊣晓武介绍,在连绵不断的㊣绕极气旋之间,船舶通常选择风浪较小的空隙穿过。此次穿越西风带,北京时间19日是一个较好的窗口期。
据悉,“雪龙”号预计于11月中旬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完成物资补给和新队员登船后,将前㊣往南极中山站。“雪龙2”号预计于11月下旬抵达南极中山站。
自1984年我国开展首次南极考察以来,迄今已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明年5月,期待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带着丰硕的成果凯旋。
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有载分接开关在线滤油机。完成秦岭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收尾和内部装修,科研栋、室外管线、通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系统、海水淡化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调试工作,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
今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正式开站,被命名为秦岭站,这也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重要成果之一。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则是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的重点工作。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领队王金辉介绍,此次考察将完成秦岭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收尾和内部装修,科研栋、室外管线、通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系统、海水淡㊣化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调试工作。
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也是中国✅第三个常年考察站,更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面积达到5120平方米的主体建筑是中国南极建站史上最大单体建筑。
秦岭站采用集中式形态,包括了度夏宿舍、越冬宿舍、各类办㊣公室、实验室、餐厅、卫生间㊣等功能模块,考察队员生活、工作、交流等日常活动可以在一体式主楼里进行,极大增强了抵抗高寒、强风、辐射等特殊恶劣环境的能力。
王金辉介绍,在秦岭站的配套设施保障能力建设方面,充分展示了绿色考察、绿色建造、绿色技术和绿色设备。新能源系统,主要是包括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展示了在南极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技术实力和保护极地理念,同时也是用实际行动履行国际环保要求的承诺。
此外,此次南极考察还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这将包括南大洋调查、南极陆地生态环境和沿海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
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大家可能会好奇,这些考察内容具体㊣是做什么呢?王金辉介绍,比如中山站,侧重于冰川和空天环境,对周边的海冰、空间物理、生物生态进行调查,重点开展冰✅雪相关参数和天文观测,首次开展相关国产自研仪器的数字孪生极地试验;而泰山站,则主要开展空间物理观测,研究冰盖的形成、演化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首次用红外水汽吸收窗口在昆仑站开展天文观测,还有国产装备高压氧舱在昆仑站的技术验证和应用,也就是说在高原或者是在缺氧的环境下,我们的国产装备能否为内陆考察提供一些支撑保障。特别是数字孪生的一些极地试验,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做气象探测仪器的观测示范。
国际合作,也是南极考察的㊣重要内容。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也将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围绕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南极㊣考察物物交换合作协议”等项目,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等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继续开展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
南极,遥远又神㊣秘,想要㊣达到那里,就必须击败1.5米厚的坚冰、4米高的㊣涌浪、10级大风、零下30摄氏度……而“雪龙2”号总能冲破这一切,在茫茫冰雪中劈开一条路。“雪龙2”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破冰船,它的总设计师是个很懂冰的人,
“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有多✅强?“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说,“与其他运输船不同,‘雪龙2’号是和㊣冰撞。”吴刚说,跟冰硬碰,船的结构不仅要坚✅固,动力推进系统㊣也一定要强。双向破冰就是“雪龙2”号的“杀手锏”。
然而,这并不是㊣吴刚的首✅创。早些年,张炳炎院士和其他极地科考船使用者就已提出了双向破冰的想法。那时候,科考船走到中山站,经常被冰雪卡住,这让他们萌生对科考船机动性和灵活性的渴望,对破冰船尾推进器的改良势在必行。
吴刚采用全回转吊舱推进器,能持续破1.5米的厚冰,即使遇到难撞的冰脊,也能调转180度,尾部的螺旋桨在海面下旋转削冰,能够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
有一次,“雪龙”号被冰㊣雪㊣围✅㊣✅㊣困,冲了几次都无法突围,“雪龙2”号收㊣到救援请求后,迅速调头,连续撞击冰✅层救出“雪龙”号。
破冰船划分为轻型破冰船、中型破冰船、重型破冰船三类,国际海事组织把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分成7档,从PC1到PC7,PC1级破冰能力最强,PC7级✅破冰能力最弱,“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是PC3,是中型破冰船里的最高等㊣级。
吴刚坦言,“我们已经具备了设计和建造轻型破冰船和中型破冰船的能力,但造㊣出重型破冰船还需苦练内功。”PC1和PC2重型破冰船属于金字塔尖,是前行的㊣方向,也是当下最大挑战。现在,吴刚正带领团队攻关重型破冰船。
“无论是✅魔鬼西风带,还是科考船在低温运行中面临的风险,我需要到现场去了解。”回想起50多天海上航行的经历,吴刚表示,为他设计“雪龙2”号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去南极,吴刚认为人类要面临三大挑战:冰、寒和高纬度。暴露在极地低温下结冰的楼梯,吴刚就曾在上面狠狠地摔过跤,回到房间后,他便在笔记本上记下,破冰船露天的登船通道必须安装加热装置,所有露天楼梯均需要做防滑处理,全面提高破冰船的防寒和除冰能力成了吴刚设计“雪龙2”号的重要考量。他们结合了蒸汽、不冻液或电加热等防寒措施,让甲板和通道,特别是逃生路线的㊣甲板能达到正温,防止结冰。
民以食为天,除了船只设备保障,饮食供应同样不可或缺。“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真空蒸馏,从广州正式出发以后,一路向南,因为整个㊣考察任务历时近7个月,全船的物资保障非常重要。
在面积大概24平方米的冷冻肉库,记者找到了挤在食品箱㊣中间的“雪龙2”号厨师长秦冬雷。秦冬雷介绍,这次南极考察天数比较多,刚出发,肉库基本就✅已满了。光猪肉这块,包括排骨,不少于㊣一两吨吧,挤得满满当当的,心里有底有保障了。
而在隔壁的干货库,同样挤得满满当当。秦冬雷介绍,粮食肯定要多带,大米好像是㊣1200公斤,面粉900公斤✅到1000公斤,南北方差㊣异,有的吃面粉有的吃米饭。中途在国外补给,主要补点新鲜蔬菜、水果之类的。
说到蔬菜和水果,因为保存期短,向来是船上的稀罕品。在蔬菜库,蘑菇、豆角、杭白菜、香菇、玉米等蔬菜种类✅非常丰富。
在蔬菜库最靠里的位置,记者发现了这个航次的蔬菜“压箱底”——大白菜,足足装满了两㊣层㊣货架,地上也摆了㊣不少。老秦说,国产大白✅菜味道好,而且耐储㊣存,这次总共采购了1.4吨,这些大白菜将是航次后期蔬菜里的“常客”。
其实,为了保障队员们的饮食菜单,厨房里也是一片忙㊣碌,队员们在帮忙剥蒜,厨师们则提前加工储存蔬菜,首先就是切茄子。“雪龙2”号厨师潘晨屹介绍,茄子要过㊣油,过完㊣油以后,方便储存,库房里的都得切完。
食物保鲜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冰㊣温保鲜,即船上㊣常规的冷冻库;另一种是气调保鲜,就是降低系统中氧气㊣的百分比,去除乙烯气体,抑制微生物生长和蔬菜生物活性,延长蔬菜保鲜时间。
远航在外,淡水是关键。“雪龙2”号一天需要消耗㊣约20吨淡水。补给✅次数少,随船携带㊣的淡水不够了咋办?在这里能找到答案。“船上装有海水淡化装置,通过真空蒸馏法、反渗透法,一天约能产出30吨,能保障队员们日常洗漱所需淡水。”“雪龙2”号轮机长李文明介绍,通过智能化操作系统,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舱库容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纬约40度至60度之间,是“雪龙兄弟”奔赴南极的必经之路。受频繁的气旋活动影响,这里终年盛行6至7级的西向风和4至5米高的涌浪,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所以有“咆哮”西风带之称。